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筑牢耕地保护红线、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举措,正成为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广东省内金融支农领域平台,广东省金融支农促进会会员单位主动作为,精准对接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以 “金融活水” 浇灌南粤沃土,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银行机构精准滴灌 构建全链条金融支撑体系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银行机构充分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结合各地实际需求创新产品与服务,让资金精准流向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
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作为政策性金融的“排头兵”,始终坚守 “藏粮于地” 的使命担当,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通过签订全域土地整治投融资合作协议,为项目落地提供稳定资金保障。在韶关,农发行的政策性资金有效推动了土地综合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度融合。在肇庆,农发行投放3270.83万元贷款,支持11521.82亩土地完成流转改造,曾经分散的 “小田” 变成连片的“大田”,灌溉设施与机耕道路的完善让大型农机得以驰骋田间,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户种植成本显著降低。
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则立足 “服务三农” 的初心,针对不同地区的建设特点创新服务模式。在南雄市这个国家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试点市,农行韶关分行深入调研土地分布特点与政府建设模式,创新推出 “高标准农田施工单位承建模式” 金融方案。该方案不仅精准满足施工单位的资金需求,更通过简化流程、优化审批,大幅缩短融资时间、降低融资成本。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为南雄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800万元贷款支持,为当地2028年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达标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广东农信系统充分发挥扎根县域、贴近三农的优势,针对水田垦造、低产田改造、耕地提质等需求,创新推出“农田改造贷款”“复垦贷”“农田贷” 等特色产品。截至今年1月末,全省农信系统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已达23.3亿元,同比增长60%,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让各地撂荒地变成丰产田,低产田升级为高标准农田。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则通过数字化信贷转型,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需求,其韶关、清远分行精准对接农业企业,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升级提供及时资金支持。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复垦贷”“高标准农田贷”等特色产品,为农田改造与设施升级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该行探索推广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设施农业贷款等新型模式,有效盘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让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凭借土地经营权获得发展资金。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则投入超百亿元“复垦贷”支持高标准农田改造,联合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推出“邮担E贷”,通过政银担协同机制为丝苗米等特色产业提供信用贷款,解决农户担保难、融资贵问题。
保险机构保驾护航 筑牢风险保障屏障
在金融支农的体系中,保险机构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险机构通过创新保险产品、提供技术服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全链条风险保障,让农户种粮更安心、更放心。
广东人保财险将保险服务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在高州谢鸡镇、化州新安镇推进高标准农田修复项目,完成河道清淤、水渠修复等关键工程;在韶关新建防灾水渠,在梅州、惠州等地捐赠抗旱井,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吴川支公司积极开展灌溉水渠清淤修缮工作,让每一寸农田都能 “喝上放心水”,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从资金支持到风险保障,从产品创新到服务优化,广东省金融支农促进会会员单位正以多元化的金融手段,全方位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滋养下,南粤大地的农田正实现从“零散破碎” 到“集中连片”、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的转变。未来,促进会各会员单位继续深化金融支农创新,让更多高标准农田在广东落地生根,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让南粤沃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广东社区网·共建湾区美好生活